第17章 颜鲁公劝降蒙难

作者:手机用户 18374581729|发布时间:2024-03-15 09:44|字数:3287

  局势越来越严重,不好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先是“泾原兵变”,皇帝老爷逃到到奉天避难。幸得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等赴援,幸免被反贼所擒。叛军拥立太尉朱泚。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与河北诸镇叛军遥相呼应。接着是朱泚领兵围攻奉天。德宗皇帝向魏县行营的唐军告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回救,李晟也沿路收兵来援。不久,李怀光也叛变,给德宗皇帝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德宗皇帝只好又逃往梁州。接着是哥舒曜粮食断绝,弃襄城逃回东都洛阳,李希烈攻陷襄城。

  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宣武节度使李勉退守宋州埇桥一带。据传闻,这李希烈性格残酷毒辣,对阵杀人,在他的面前流血成河他却依然笑着喝酒,没有一点儿恐惧或者怜悯。他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制服部下为他尽效死力。在攻汴州城时,曾驱使百姓运木土筑垒道,垒道还没筑成,就把老百姓杀死用尸体填道。所以老百姓一谈起李希烈,无不胆寒。如果某家有小孩子哭,只要叫一声“李希烈来了!”小孩子的哭声就会嘎然而止。

  白大人很少回家了。即使偶尔回到家里,那脸色也一点不好看,几个月来,小孩子们已经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笑容。孩子们有时问他有什么事,他老是那一句永不变更的话:“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事,读你们的书!”渐渐地孩子们也不敢问他了。

  这一年的除夕之夜是在恐慌中度过,过年的喜气荡然无存。

  春天又来到了。这一年的春天,神州大地看不到春光明媚,看到的只有腥风血雨。也许,这大唐毕竟还没有到达“气数已尽”的地步?也许,这德宗皇帝毕竟还有二十多年的天下?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大唐中央政权经过一阵激烈的阵痛,终于有那么一批能臣起来收拾残局。

  李晟就是当时“护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代英杰。当时,李晟率兵万余人驻扎在长安东北方的东渭桥。说起来可怜,一万余人的军队,在烽烟四起的大唐帝国,要成大事谈何容易!奇怪的是,这李晟就凭着这么一点可怜的军力,居然创造了奇迹: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剿灭李怀光、朱泚、姚令言,七月十三日,德宗返回京都长安。

  德宗皇帝驾幸京都,首先是按照惯例,大封功臣,封李晟为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招讨使,凡是在平叛战事中有功的,均有升迁。

  这德宗皇帝在治国方面倒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是他在重返京都以后居然做出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勇敢之举,居然面对全部大唐臣民写了一份《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其文曰:

  “……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

  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怨气凝结,力役不息,……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罪实在予!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籓维,朕抚驭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滔虽缘朱泚连坐,路远必不同谋,念其旧勋,务在弘贷,如能效顺,亦与惟新。

  朱泚反易天常,盗窃名器,暴犯陵寝,所不忍言,获罪祖宗,朕不敢赦。其胁从将吏百姓等,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顺并散归本道、本军者,并从赦例。

  诸军、诸道应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道皇帝罪己诏,其辞痛切沉郁、其情挚诚感人。尤为可贵的是:以往的皇帝通常是在面对重大天灾时、出于对“天谴”的敬畏才不得不下诏罪己,其辞往往流于形式,其情亦难免作态之嫌。而德宗皇帝这份诏书则纯粹面对人事,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刻反省和强烈谴责,因而虽是由翰林学士陆贽草诏,但德宗李适的深切忏悔之状依然溢于言表,后来的人们看这份《罪己诏》,一定颇有感概。据说这篇诏书下达之后,“四方人心大悦”。

  德宗皇帝大赦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赦免李希烈、王武俊、田悦和李纳之罪。王武俊等均去王号谢罪,只有李希烈倚仗自己军力强大,仍然以皇帝自称,国号大楚,改元武成,置百官,任命孙广、郑贲、李缓、李元平为宰相,汴州为大梁府。

  且说李希烈在河北既称帝号,一天,丞相卢杞对皇上说,如今李希烈实力颇大,若得一德高望重之人前去说服归降,却省了许多周折,益处不少。德宗皇帝问:“何人堪当此任?”卢杞说:“今有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四朝元老,名望播及四海,可当此任。”德宗有些犹豫,只怕出现意外,送了老颜鲁公之命还了得。卢杞说:“颜鲁公年近八旬,那李希烈即使残暴,想也不会对八旬老翁下毒手,可吩咐颜鲁公见机行事,能成则成,若不能成,不可强为。臣想危险也不会太大。”一席话把德宗皇帝心里说活,于是找颜鲁公说了此事。

  这颜鲁公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当下德宗皇帝对颜鲁公说了劝降之事,颜鲁公明知此去难以活命,但是忠臣不惧死,颜鲁公竟然满口答应。

  看官,鄙人在此打一个叉,这卢杞本来心术不正,对颜鲁公早有嫉妒之心,由于有颜鲁公在朝中,他卢杞要搞些鬼就多有不便。如今乘此机会,献此毒计,无非想借刀杀人,于无形之中达到除去颜鲁公的目的。

  事情正像卢杞希望的那样,这颜鲁公来到李希烈军营劝降,李希烈一时大喜,以为可乘此机会,劝颜鲁公归顺。心想这颜鲁公四朝元老,威望让朝野钦敬,如能归顺我大楚,定可大长我大楚军威。于是急忙派人将颜鲁公请到中军帐里,共某大事。想不到颜鲁公大声叱之曰:“汝等曾闻吾兄颜常山否?安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骂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人臣之位已极,惟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汝等胁邪?”叛军诸将听了,全都大惊失色,于是当即把颜鲁公捆绑起来,囚禁于临时监牢之中。

  李希烈命军士在军营前面挖一道数丈深的坑,把颜鲁公带到坑边,威胁要把颜鲁公活埋。颜鲁公笑着说:“死生分矣,何多为乎!”希烈见颜鲁公不肯顺附自己,又派贼将辛景臻在军营前面堆满干柴,说:“你这老家伙不顺从我,我就把你活活烧死!”只见颜鲁公把衣服收紧就要往火中跳去。景臻慌忙上前止之,说:“这只是吓唬你老人家呢,怎么忍心烧死你老人家?况且人生如白驹过隙,何必自苦如此?现在你也老了,名节也早已有了定论。古人说过,一日清闲便是仙,何不同我等施谋用计,觅一场大富贵,岂不为美?”颜鲁公大声叱曰:“反贼受大唐厚恩,乘时叛乱,恨不斩汝万段,乃出狂言至此耶?”景臻说:“你要是顽固到底,难免一死。”颜鲁公说:“自古至今,谁能无死。吾今若死,得其所矣。”景臻说:“只是喉咙底下有些难过。”颜鲁公说:“孔子遭厄,慷慨弦歌;子路遇难,结缨就戮。这是我儒家气象。”景臻径直将此言告知希烈。希烈大怒,命令军士绞死了颜鲁公。颜鲁公骂不绝口,时年七十八岁。史官有诗赞云:“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大书法家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的消息立即传遍了神州大地,一时间,大地为之变色,江河为之哭泣!千千万万的大唐子民,从万里边关,从大江南北,从大中华的四面八方,对这位大唐历史上的最杰出的书法大师表达了他们无尽的哀思和悼念。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年:唐代兴元元年,西历七百八十四年。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手机同步首发古代其他小说《白居易跟湘灵的生死恋》

使用手机访问 http://m.fenbaner.com/book/73832 阅读本书;

使用手机访问 http://m.fenbaner.com/book/73832/8024173 阅读此章节;

2025/5/2 7: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