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陴湖,曾经有这么一个传说:本朝初年,有一位渔夫网得一面铁镜,很光滑,可以照出人影。那面镜子宽五六寸,渔人把它带到家里。这时来了一位和尚,对渔人说:“你有一件宝贝,可以让我看看吗?”渔人回答说:“我一个渔人,家里穷得除了一顶鱼网什么也没有,哪来什么宝贝?”和尚说:“听说你网得一面铁镜,它就是宝贝呀。”于是渔人把铁镜拿了出来。那和尚又说:“你把它拿到网得铁镜的地方照一照,看看那里有什么。”渔人按照和尚说的办法,走到网得铁镜的地方,对着湖水一照,只见那湖中全是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的兵士,那些兵士呼喊着向渔夫冲来。渔夫大惊,急忙将铁镜投入湖水中,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候,渔人发现那和尚也不见了,渔人感到非常奇怪,把这件事跟村里人说了,于是一时传得沸沸扬扬。
善于分析的人于是就得出结论,这陴湖原来是陆地,也是有名的古战场,驻扎着一支强大的队伍。后来这里的地面突然下沉,大水也汹涌而至,于是这里变成了一条湖,那支强大的队伍也成了这湖中的守城水军。
传说毕竟是传说,这陴湖地处淮北平原的中心地,周围延绵数百里,一眼望去,水波浩淼,无边无际。湖面鸥鹭点点,时而有鸥鹭飞起,或者有成群鸥鹭迁徙。湖畔是一片翠绿,是芦苇吧,但也许是别的水草。微风荡起一轮一轮的绿波,那绿波越来越远,一直伸向看不见的远处,跟那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峦连成一片。此时,乐天湘灵和苻离五子一同站在湖岸,一群青年才俊,面对此情此景,思如潮涌,感概万千。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张仲素首先口占出一首游春歌谣。
“乘晓南湖去,参差迭浪横。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刘大哥也是一首游春的歌谣。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贾据中接着来。
“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贾沅犀也接上哥哥。
“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当年重意气,先占斗鸡场。”张美退也不甘落后。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行简吟出李太白的一首即景诗。
“琵琶妹妹也来一首吧?”刘大哥看着湘灵说道。
“我……我吟诗不行,我……”湘灵有些吞吞吐吐。
“背一首现成的也可以。”张仲素为湘灵找台阶,想不到湘灵居然答应下来:“几位哥哥不要笑,我背一首张大哥的诗。”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好呀!琵琶妹妹喜欢张大哥的诗,好呀!”大家高兴地欢呼起来。
“该乐天了吧,乐天一定有妙句,大家听着好了。”
乐天果然有了妙句,不过他还在反复琢磨,现在大家已经在催他了,刚好他看见不远处有发生过山火的痕迹,于是一首诗就脱口而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太妙了太妙了!”刘大哥带头鼓起了手掌,大家反反复复地背着这首诗,湖岸上一时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忽然刘大哥提议:“乐天有如此诗才,将来一定有大的作为,今天这首诗应该记下来,可不要忘了。还有,这地方也应该有个记载,这地方就是陴湖的南岸。还有,我们‘苻离五子’往后也可能有人出些名气,现在我作为老大,把话说明了,往后我们‘苻离五子’中有谁出名,可不能忘了其他兄弟,一定要把我们其他几位兄弟的得意诗句也载入他的诗集,以便使我们兄弟也有诗歌传世。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于是今天的几首口占就被张仲素记载下来了。张仲素还要求其他几位回去以后都记载下来。
大家沿着湖岸向前走。前面出现一个村庄,刘大哥对这一带已经很熟悉,此时就给乐天湘灵当起了导游。刘大哥说,这村庄名叫“万庄”,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这里的人都姓羊,也都不识字。有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找了一位先生教他识字,先生让他居住下来做他的弟子。头一天,先生教他一个“一”子,并说,“一”就是一横;第二天先生教他“二”,并说“二”就是两横;第三天,先生又教他“三”。他想,三可能就是三横,果然先生说,“三”就是三横。他又想,“四”一定就是四横,“五”也就是五横……依次类推。于是他觉得学习这样容易,就要求毕业回家。
有一天,他雇了位长工,他想把长工的名字记下来,以便给长工记账目,他问长工:“你贵姓?”“姓万。”“姓什么?”“姓万。”“姓万?”那姓羊的人拿着笔,不知所措,心想:“你姓什么不好,偏要姓万,这一万道一横什么时间能划完?”想不到那姓万的长工会识字,告诉他,万字不要划一万道一横,而是这样写,于是长工写了一个“万”字。村里的人看见那位长工识字,于是都拜他做先生,留在村子里教大家识字。后来这村子人丁兴旺,把这村子改名为“万庄”。
刘大哥的故事讲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好笑。那姓羊的人也太轻狂,学得个一二三就以为什么都会了。不过乐天倒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世上真的就有那么一些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甚至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起来。这些人也实在太轻狂,殊不知学问越是学到深处越难。
忽然湘灵把乐天身上一拍:“乐天哥哥你看那边……”乐天往前面一看,原来那里有几只船,是渔船还是游艇?
就在这时候张仲素发话了:“乐天兄弟,前面就是路湖了,这路湖是陴湖的一部分。由于这里的湖水比较浅,有不少地方露出水面形成小岛,岛上长满芦苇。湖畔有一个村庄,叫着‘路湖村’。近年来,由于来路湖观光旅游的人多,这路湖村的人们脑子也活起来,从外地雇来一批造船工匠,制造出数十只游艇供游人乘着游艇游湖,你们看,那些船只都是游艇,你们想去乘坐游艇游湖吗?”
乐天是天性好奇的人,听了张兄一番言语,心里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有趣。“既然来到这里,何不乘游艇玩个痛快呢?”乐天心里这么想,答案当然来得爽快:
“去去去!乘游艇游湖去!”于是大家吆喝着向路湖村走来。
走近村子,只见村里有很多古树,奇形怪状的,住房一律是土垃墙,草苫房,墙上斑驳陆离,显得古老而神秘。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地闹得大家说话也听不清。大家径直走向有游艇的地方。
当乐天一行人来到停泊游艇的码头上,游艇上的划手都热情地向大家招手,口里也热情地呼唤着乐天一行人乘他的游艇。那意思还不明白?上了谁的游艇,谁就会得到一笔可观的生意。
乐天一行人上了一只距码头最近而且也装饰得不错的游艇,游艇上两名划艇手一声吆喝,游艇向湖中心快速地驶去。
游艇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那女主人倒是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竟然以标准的淮北口音给大家讲起了关于路湖的传说。她说:
“各位小哥小妹,你们知道这路湖的由来吗?”刚说得一句,湘灵忍不住笑了,因为女主人故意把眼睛紧紧地盯住湘灵,几乎让湘灵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用笑声回敬女主人的奇怪表情。但是女主人接着说:
“很久以前,路湖是陴湖中的一个小岛,岛上树木茂密,栖息着很多白鹭,飞起来遮天影日,白茫茫一片。后来湖水越来越浅,小岛变成了陆地,便来了居民,渐渐地越聚越多,形成村庄。村民们成天同白鹭生活在一起,对它们很有感情,便以白鹭为题给村庄起了名叫‘鹭湖’。因‘路’与‘鹭’同音,再加上村民都是姓路,所以就由‘鹭湖’变成了‘路湖’。”女主人说到这里,用手指在游艇甲板上写了“路湖”两个字。
忽然乐天一行人看到湖畔又有一个村庄,大家问那村庄叫什么名,女主人又有了新的话题:
“那村庄叫王海孜,说起来这王海孜的来历更加离奇。东汉时,有个大将叫冯异,原先是个卖豆腐的。有一天,光武帝刘秀打了败仗,狼狈逃难,来到这里,又渴又饿又累。冯异出于善心,舀碗豆腐脑给他喝。刘秀非常感激,见冯异生得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又有一身的好武艺,便把冯异收为偏将。冯异娘俩过日子,家里也没什么财产,安排一下母亲,就跟刘秀走了。后来在战场上,冯异屡立战功,帮助刘秀打下了东汉的江山。刘秀做了皇帝后,论功封赏大臣。冯异是个不愿多说话的人,尤其是功劳,更不愿去多过问。于是刘秀在封功臣时竟然把冯异给忘了。冯异既不去争功,也不去论赏,默默地离开朝廷,用独轮车推着母亲,带着新婚妻子,重操旧业。
过了一段时间,刘秀忽然想起要吃豆腐,又想起了冯异。让左右去传。左右回说,朝廷没有这个人。刘秀非常愕然,忙令近臣拿来官吏薄,查看冯异到底在哪儿。可查来查去怎也查不着。刘秀急了,赶忙去找同冯异交往较近的大臣,打探冯异去向。有人说冯异走了,又卖豆腐去了。刘秀急忙带着卫士去找。当他们赶到冯异的家乡,好可怜,冯异连同他母亲和妻子都饿死在荒野的一棵大树下,仅仅撇下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刘秀非常后悔,封冯异为忠孝王,让他的儿子世代袭爵。又过了几十年,冯异的孙子回到故乡,由于冯异的孙子是王爷,因此大家称他‘王海子’。后来这村庄也就叫着‘王海子’了,再后来又改成了‘王海孜’。”
女主人的故事总没个完,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女主人告诉大家,不要急,前面的小岛上有客栈,住宿条件不错,今晚就在那小岛上过夜,明天再向前面游玩。